从“十五五“规划看新材料领域:从业者/研究者/投资者必抓的10大机遇

从“十五五“规划看新材料领域:从业者/研究者/投资者必抓的10大机遇

材料汇 材料汇 
 

正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为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虽未单独设立“新材料专章”,却将其贯穿于产业升级、科技攻关、绿色转型、国家安全、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等核心任务中,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基础保障”,形成“全方位支撑、多领域突破”的战略格局。

 

一、政策锚点,新材料的“6大战略定位”

《建议》中新材料的战略价值贯穿15个部分,形成“全方位支撑、多领域突破”的核心格局,每个定位均有明确政策原文支撑,具体可拆解为六大维度: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骨架”:源自《建议》第三部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第7点明确“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等产业竞争力”(需新材料支撑高端化改造),第8点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材料为核心组成)

科技自立自强的“攻坚重点”:源自《建议》第四部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11点“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绿色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基础支撑”:源自《建议》第十二部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第46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需储能、氢能、低碳材料支撑),第47点“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需节能材料保障);

农业现代化的“提质保障”:源自《建议》第七部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第23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物可降解地膜、土壤修复等新材料是核心实施载体;

新型城镇化的“升级载体”:源自《建议》第八部分“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第30点“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加快城市更新改造”装配式建筑、市政管网等材料需求直接关联;

国家安全的“防护屏障”:源自《建议》第十五部分“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第50点“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国防特种材料、关键工业材料是核心保障。

 

二、锚定“4大主线+8大细分赛道”,踩准政策市场共振点

作为新材料企业,需紧扣《建议》明确的六大战略定位,以“产业链自主可控、绿色智能融合、场景化应用、跨领域赋能”为四大主线,结合具体政策要求细化赛道布局与落地路径:

1. 攻“卡脖子”领域:瞄准“高刚需+低国产率”材料清单

依据《建议》第7点“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要求,聚焦“高端工业基础材料、特种功能材料”两大方向,细化高刚需细分品类、技术瓶颈及落地路径:

 

2. 追“绿色智能”:适配“双碳+AI”产业升级需求

两大核心导向,布局三类高适配材料响应《建议》第6点“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与第14点“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绿色化、智能化是新材料产业升级的核心方向:

碳捕捉与封存(CCUS)材料新型胺基吸附材料(吸附容量≥4.5mmol/g)、MOFs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O₂选择性吸附系数≥200)等,对接石化、火电企业碳减排需求;申请生态环境部“CCUS技术示范项目”(呼应《建议》第47点“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资金支持覆盖研发投入的30%-50%;

智能响应材料形状记忆合金(镍钛合金回复率≥98%)、自修复高分子材料(修复效率≥80%)等,应用于高端装备维护、智能建筑领域,联合华为、三一重工等企业开发场景化解决方案;

氢能与核聚变能配套材料氢能领域聚焦质子交换膜(质子传导率≥0.1S/cm)、碳纤维储氢罐(工作压力70MPa)等;核聚变能领域重点研发钨基复合材料(耐高温≥3000℃,耐中子辐照剂量≥10²⁰ n/cm²)、碳化硅复合材料(热导率≥150W/(m·K))等,适配《建议》第8点“氢能和核聚变能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布局长三角、粤港澳氢能及合肥核聚变产业集群。

3. 拓“场景化应用”:跳出“材料思维”做生态

响应《建议》第8点“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要求,打破“仅关注材料性能”的单一思维,构建“材料研发-下游适配-场景落地”的生态体系,重点布局农业、城建、医疗三大增量市场:

农业场景:聚焦“生态种植+粮食安全”,布局生物可降解地膜(聚乳酸PLA含量≥80%,降解率≥90%)、缓释肥包膜材料(控释期3-6个月)、粮食仓储防霉涂层(防霉率≥95%);对接农业农村部“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项目,与中化、隆平高科等龙头共建“材料+种植”示范基地,通过场景验证加速推广;

城建与低空经济场景:城建领域开发装配式建筑用超高强灌浆料(抗压强度≥80MPa)、气凝胶保温材料(导热系数≤0.018W/(m·K))等;低空经济领域重点研发高强度轻量化复合材料(拉伸强度≥5GPa,密度≤1.8g/cm³)、抗电磁干扰涂层材料(屏蔽效能≥40dB)等,联合亿航智能、极飞科技等企业开发无人机、低空飞行器配套方案,呼应《建议》第8点“低空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要求;


医疗与具身智能场景:医疗领域研发可降解骨科植入材料(镁合金降解周期6-12个月)、高端诊断试剂用荧光微球(粒径偏差≤5%)等;具身智能领域布局柔性导电复合材料(拉伸率≥1000%,方阻≤5mΩ/sq)、高耐磨工程塑料(磨损率≤0.001g/(cm²·h))等,对接《建议》第11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专项,与机器人企业共建“材料+整机”联合实验室。

4. 借“政策工具”:降低研发与市场风险

依托《建议》明确的政策支持体系,用好三类核心工具,为材料研发与市场落地提供保障,具体政策依据如下:

专项项目与应用示范支持:申报《建议》第8点“产业创新工程”、第12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争取研发资金支持;参与《建议》第8点提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纳入地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目录,获得采购倾斜;

首台(套)与保险补偿:针对碳纤维预浸料生产线等高端装备,申请工信部“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关联《建议》第7点“强化产业基础再造”要求),覆盖30%-50%研发投入;参与“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降低下游客户使用风险;

绿色金融与要素保障:绿色低碳材料项目可申请《建议》第47点“碳达峰碳中和”配套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享受1.75%优惠利率;广东、浙江等省份额外提供20%-30%研发补贴,同时可争取工业用地、能耗指标倾斜。

 

三、紧扣“3大攻关方向+4类创新载体”,打通转化链路

依据《建议》第11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第12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求,紧扣“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明确研究方向与资源对接路径:

1. 基础研究:聚焦“源头创新”三大方向

极端环境材料机理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晶界强化机制、深海装备耐蚀合金电化学腐蚀原理、核聚变用钨基材料辐照损伤机制等,对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代码E0101);聚焦“从0到1原始创新”,为高端材料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新型能源与通信材料理论钙钛矿电池载流子输运机制、钠离子电池脱嵌动力学、6G通信超低介电材料极化机制,参与“新型能源体系基础研究专项”“6G技术研发专项”(科技部2025年指南);呼应产业升级需求;

生物与智能材料原理医用镁合金体内降解调控机制、具身智能柔性传感材料界面响应原理,依托“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重点项目”;支撑医用及智能新材料研发落地。

2. 技术攻关:瞄准“产业化瓶颈”四大痛点

结合《建议》第12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布局建设中试验证平台”要求,聚焦“实验室成果到工业生产”的转化瓶颈,攻克四大关键技术:

低成本制备技术碳纤维干喷湿纺技术(降本40%)、电子级硅料闭环提纯技术(回收率95%)、6G用超低介电材料批量合成技术,依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中试验证平台”放大;破解高端材料“卡脖子”同时的成本难题;

性能稳定性控制高镍正极循环寿命提升技术(2000次保持率≥85%)、光刻胶批次一致性控制(纯度偏差≤0.1%)、量子点材料荧光稳定性调控技术,与下游企业共建“联合攻关实验室”;匹配工业化量产需求;

AI加速研发技术机器学习筛选材料配方(催化剂研发周期从2年缩至3个月)、高通量计算预测晶体结构,响应《建议》第14点“人工智能+科研”导向;提升研发效率;

回收再利用技术废旧电池正极再生技术(镍钴锰回收率≥99%)、碳纤维降解回收技术,对接《建议》第47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契合绿色转型要求。

3. 创新载体与人才: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生态

新型举国体制平台:加入“先进材料国家实验室”“国家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参与《建议》第11点明确的“揭榜挂帅”项目(如航空发动机材料专项);借助国家级平台整合资源;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与高校共建“新材料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如清华-宁德时代研究院),开设“材料+产业”课程,培养“研发+中试”复合型人才;

国际合作平台:依托《建议》第21点“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一带一路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符合“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

 

四、布局“6大赛道+3类安全标的”,平衡收益与合规

结合《建议》政策导向与2025年行业数据,聚焦“政策明确支持、市场需求刚性”的核心赛道,明确投资逻辑与风险控制要点:

2. 前瞻布局赛道:未来产业配套材料

量子科技材料超导材料(液氮温度下临界电流密度≥1e5A/cm²)、量子点材料(荧光量子产率≥90%),依据《建议》第8点“量子科技为未来产业”;关注武汉、合肥量子产业集群企业;

脑机接口与具身智能材料:脑机接口领域聚焦柔性电极材料(生物相容性≥99%)、信号传输导电浆料(方阻≤10mΩ/sq);具身智能领域重点布局柔性传感薄膜(响应时间≤10ms)、高韧性结构陶瓷(断裂韧性≥15MPa·m¹/²),对接《建议》第11点“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专项;布局北京、上海研发型企业;

6G通信材料超低介电常数材料(介电常数≤2.5,损耗角正切≤0.001)、毫米波天线用氮化铝陶瓷(热导率≥200W/(m·K))、柔性透明导电膜(透光率≥90%,方阻≤10Ω/sq),依据《建议》第11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求,关注南京、深圳6G产业集群配套企业。


3. 防御性赛道:安全保障类材料

响应《建议》第50点“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布局国防、应急、粮食三大安全领域材料,筛选高稳定性标的:

国防特种材料高端装甲钢(屈服强度≥1500MPa)、舰船用耐蚀钢(耐海水腐蚀年限≥20年),选“军工保密资质+订单占比超40%”企业;

应急防护材料耐高温防火复合材料(耐1200℃高温≥3小时)、防化服专用高分子材料(对芥子气阻隔率≥99.9%),对接应急管理部储备库供应商;

粮食安全材料粮食仓储用防霉涂层材料(防霉率≥95%)、种子包衣材料(发芽率提升≥10%),关注农业农村部定点采购商。

4. 风险提示

(1)技术风险:规避“单一技术路线”标的(如仅押注钙钛矿电池的材料企业),优先投“多技术路线布局”企业

(2)资质风险:军工、医疗材料企业需核查“军工保密资质”“NMPA认证”等核心资质,无资质企业坚决规避;

(3)政策风险:地方补贴类项目需核实“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优先选择长三角、珠三角等财政实力强区域的企业;

(4)经营风险:警惕“蹭政策热点”企业,优先选择有实质研发投入(研发费用率≥5%)、稳定订单的标的

 

五、结语:把握“十五五”新材料的“确定性机遇”

《建议》未设“新材料专章”,却以“产业升级刚需、科技攻关核心、安全保障底线”三大逻辑,将其嵌入国家发展的核心脉络——这正是新材料领域“确定性机遇”的根本来源。不同于概念炒作的风口,这份机遇扎根于“卡脖子”突破的政策要求、绿色转型的市场刚需、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更需要以“合规为基、精准发力”的逻辑去把握

以“双向绑定”破局既要绑定“国家战略任务”——锚定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建议》第7点明确的“产业链自主可控”领域,攻坚高刚需低替代率材料;更要绑定“下游场景生态”——像低空经济材料对接亿航智能、农业材料联动中化那样,跳出“材料卖产品”思维,做“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正是《建议》第8点“场景化应用示范”的核心要求。

以“闭环思维”落地避免陷入“实验室自循环”,要紧扣《建议》第11点“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双导向:前端锚定核聚变钨基材料、6G低介电材料等“源头创新”方向,后端依托第12点强调的“中试验证平台”,主动对接企业量产需求,让论文写在产业升级的“主战场”上。

以“双标尺”筛选:用“政策原文+经营实质”建立筛选体系:优先选择新能源、生物制造等《建议》第8点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同时以“研发费用率≥5%”“核心客户订单占比≥30%”等硬指标,剔除“蹭政策热点”的伪标的;对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赛道,需匹配“3-5年转化周期”的耐心,聚焦有专利壁垒的研发型企业 


 

 

京ICP备140382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