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化学工业“十五五”发展战略问题思考
来源: 安徽化工信息
 

一、世界化工概况—2025年全球化学工业负重前行

市场人士指出,2025年全球化学工业将继续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经济增长不温不火,制造业终端市场维持疲软;另一方面,地缘政治紧张局势随时可能升级。

今年初,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CEFIC)发布了《欧洲化工竞争力报告》,确认并强调了欧洲化工行业形势的严峻性。《报告》指出,近年来,受外部竞争加剧、需求不足、能源成本上升和严格监管等因素影响,欧洲化工产业在全球化工市场份额下降。2023年和2024年,欧洲已关闭了1100多万吨产能,影响21个主要工厂。 

CEFIC表示,身为欧洲繁荣基石的化学工业正处于崩溃点和临界点。此外,与其他地区相比,欧洲也受到环境和监管成本增加的影响。欧洲的地区政策也为行业发展蒙上阴影,当前欧洲公司面临越来越多的法规挑战。

CEFIC 指出,在过去15年里,欧洲化工产业在全球化工行业所占份额下降了11个百分点。导致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国内需求增长疲软,二是出口市场增长疲软,三是国内市场缺乏投资和竞争力。2018年至2023年间,欧洲进口份额急剧上升,从2008年的23%上升到2023年的35%

欧盟2023年至2024年有近300万吨/年裂解装置被迫关闭,约占欧洲产能的5%,给化工行业带来巨大压力。CEFIC 表示,欧洲的裂解厂正经受多方面的挑战,包括本地区需求疲软、亚洲石脑油裂解产能快速增加以及其他地区产能增加,尤其是美国和中东。

CEFIC的报告显示,在各子行业中,欧洲芳烃工业的“崩溃”最为严重。2023年和2024年,永久关闭的芳烃产能占关闭总化工产能的41%,包括多座异丙苯、苯乙烯、乙苯和甲苯二异氰酸酯装置。此外,同期烯烃产能占宣布永久关闭产能的26%,包括乙烯、丙烯和石脑油裂解装置产能,而聚合物占比为23%,其余占10%

2025年全球化工充满变数,今年初,ICIS(安迅思)发布2025年针对全球化学品和能源的关键趋势预测。ICIS认为,2025年会是化工行业充满变数的一年,将出现重大重组和激烈竞争的局面。中东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中美贸易摩擦增加的风险将继续影响化学品市场。

ICIS预计,2025年亚太地区化学品进口贸易形势将持续变化,且不确定性会持续笼罩。来自美国的关税调整和互惠贸易等政策的改变,可能导致贸易模式的分裂。对欧洲化工市场来说,2025年将会是工厂关闭与重组之年。重组的趋势正在加剧,因为不少企业已经意识到,要发展业务和保持盈利能力,需要出售或关闭大宗化工资产,重新聚焦于高增长的特种化工产品组合。

ICIS认为,2025年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将对全球化工行业的发展带来更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改变化学和能源领域。对于传统上在稳定、长期的供应网络中运作的化学品,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使获取市场趋势信息和预测需求变化变得更加容易,从而支持供应链规划解决方案的开发及谈判。

出现工厂关闭潮

美国富乐公司拟关闭全球1/3工厂,今年115日,美国粘合剂生产商富乐(HB Fyller)公司表示计划关闭全球1/3工厂,并大幅减少其在北美的仓库数量。该公司表示,在2030财年完成关闭时,其全球工厂数量将从82家减少到55家。另外,到2027年底,富乐在北美的仓库数量将从55家减到10家。

帝人芳纶计划关闭荷兰工厂,日本帝人集团旗下的帝人芳纶宣布,计划关闭位于阿纳姆(荷兰东部城市)的芳纶纤维生产基地,这是一系列成本削减措施的一部分。帝人芳纶表示,鉴于竞争加剧,尤其是来自亚洲的竞争,这些成本削减措施十分必要。目前,该公司在荷兰运营着三家生产工厂,在泰国有一家工厂。

欧洲石化业加速“断腕”疗伤,422日,法国道达尔公司能源宣布一项重要决定:将于2027年永久关闭位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炼油及石化工厂内的一座老旧裂解装置。这一消息迅速引发了全球石化行业的关注,成为欧洲石化产业结构性调整的又一标志性事件。该装置年产能为55万吨乙烯和23万吨丙烯。该公司声明显示,关闭的直接原因是石化市场竞争激烈。

在欧洲,受能源危机和通胀影响,工业领域对石化原料的需求持续萎缩,2023年欧盟塑料消费量较2019年下降8%。需求端的低迷与供给端的过剩形成剪刀差,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失衡。

CEFIC表示:“作为关键制造业的主要产品和技术供应商,欧洲化学工业需要强劲的国内需求才能实现显著增长。然而,目前尚未观察到积极变化,大多数下游企业的商业预期仍不乐观。” CEFIC指出,始于2023年的复苏在2024年下半年中断。

陶氏化学。决定关闭得克萨斯环氧丙烷工厂、阿根廷多元醇工厂和中国台湾南港工业区的聚醚多元醇/烷氧基化工厂。

LG化学。宣布将关闭韩国丽水的烧碱生产线,已暂停了同一地点的另一条生产线。

二、世界化工产能大规模调整重组

巴斯夫。去年宣布将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差异化管理,并对路德维希港生产基地进行全面调整,部分低效资产被关停,主要目的是优化资源利用,提高成本效率,并加强在核心领域的竞争力。

赢创公司。去年宣布新三大战略,主要聚焦生物基、新能源、循环经济,并逐步关停和退出非核心业务。

索尔维公司。将已形成竞争优势的新材料业务拆分,成立了世索科,索尔维专注于功能化学品,而世索科将专注于特种聚合物、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材料领域。

杜邦公司。宣布继2019年与陶氏公司合并并拆分以后的新杜邦,将再次对电子业务与税业务进行分割,拆分为三个独立上市的公司。

壳牌。决定将现有14家炼厂整合为6个炼化一体化园区,将现有油品产能削减55%

埃克森美孚。将现有43家炼厂减至21家。

三菱化学。决定退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业务。

三井化学。相继关停了PTAPET等装置,决定出售苯酚装置或退出苯乙烯、丙烯酸甲酯、聚丙烯等业务。

三、2024年中国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24年全国石化全行业经济运行数据:

1  2024年中国石化化工全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营业收入

(万亿元)

同比

%

利润

(亿元)

同比

%

全行业

16.28

2.1

7897.1

--8.8

其中油气板块

1.49

1.5

3360.8

12.4

化工板块

9.76

4.6

4544.4

--6.4

全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85%,化工板块为4.66%

由于产能过剩等诸多原因,2024年多数产品价格下滑。

2 2024年全国纳入统计口径的化工产品平均价格同比下降情况

 

主要无机

化学原料

主要有机

化学原料

   

合成材料

化肥

产品种类

49

72

56

14

下跌种类

34

44

28

11

占比

69.4%

61.1%

50%

78.6%

四、2024年安徽化工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相较于全国化工,2024年安徽化工的发展业绩不但好于2023年,而且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政府倾力支持、企业艰苦奋斗的结果。见下表:

3 2024年安徽化工行业规上企业主要指标与全省制造业对比

企业合计

1296+233+5=1534

占全省制造业

5.8%

营收合计

18.6+3083.2+539.6=3641.4亿元

占全省制造业

6.6%

利润合计

6.3+137.1+55.5=198.9亿元。

占全省制造业

8.3%

亏损总额

4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3%

占全省制造业

5.5%

亏损企业

330家,比上年增加2.5%

占全省制造业

5.7%

安徽纳入统计口径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营收及利润增加情况及占

全省制造业比重

年份

营收/亿元

同比/%

占全省/%

利润/亿元

同比/%

占全省/%

2023

2787.7

-0.8

5.5

124.3

-44.6

5.1

2024

3083.2

10.6

5.6

137.1

10.3

5.7

安徽纳入统计口径的20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价格波动情况

年份/产品

价格上升产品

占比

价格下降产品

占比

2023

12

60%

8

40%

2024

15

75%

5

25%

6 20241-12月安徽规上化工企业部分指标

 

行业名称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1-本月

(亿元)

占比

1-本月

(亿元)

占比

0

全部规上工业

54918.5

100.0

2398.4

100.0

102

化学矿开采

18.6

0.0

6.3

0.3

2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3083.2

5.6

137.1

5.7

261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840.6

1.5

39.8

1.7

262

肥料制造

424.1

0.8

20.0

0.8

263

农药制造

166.5

0.3

5.1

0.2

264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

246.5

0.4

17.0

0.7

265

合成材料制造

710.6

1.3

5.5

0.2

266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

452.1

0.8

19.7

0.8

267

炸药、火工及焰火产品制造

12.3

0.0

4.2

0.2

268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

230.5

0.4

25.8

1.1

291

橡胶制品

539.6

1.0

55.5

2.3

五、“十五五”是我国化工行业的发展新起点

20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销售收入达到8.88万亿元,其中化学工业销售收入 5.65万亿元。这一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销售收入就进入到世界第二的位置,仅次于美国。其中,化学工业销售收入超过美国,达到世界第一的位置。到2025年“十四五”规划结束时,预计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销售收入将超过17.58万亿元,其中化学工业销售收入将超过10.23万亿元,(“十四五”按年均增长5%计算)。也就是说,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总量,包括化学工业的总量都翻了一番。

目前全行业的销售收入占到全世界化工市场的45%以上。许多产品产量都跃居世界第一或者前列的位置。

行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

第三代芳烃技术,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MDIADI全产业链系列制造技术,橡胶液体硫化技术、再比如高端聚苯硫醚、POE生产关键技术、生物基聚氨酯技术、秸秆制聚乳酸技术、二氧化碳加氢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一批前沿创新技术,正在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大型流程工业智能运行与控制关键技术、数据和反应机理、融合驱动的石化过程智能建模与优化控制技术、反应精馏与有机污染物治理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批高端前沿的智能化、数字化赋能技术也正在提升全行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水平。

六、行业发展进入了关键转折点

随着化工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跃升,产业结构性矛盾积累日益加深。安迅思负责化工业务的副总裁亚历克思·利德贝克表示:“在前所未有的产能过剩以及需求疲软的环境下,全球大多数化工产品的利润率都受到了影响,基础化学品的需求总体上仍在增长,但增长速度正在放缓,要摆脱这种过剩产能非常困难。”“在大多数产品的过剩中,特别是乙烯、丙烯、乙二醇、对二甲苯(PX)和苯乙烯等基础化学品的产能持续过剩。”他对未来表示,“要摆脱这种产能过剩状态需要很长时间,中国不会成为救世主。化工行业将需要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来重新平衡市场,包括永久关闭工厂、项目延迟、甚至取消。” 

中国化工在“十五五”即将到来的今天,已经完全走出了短缺时代,产能结构性矛盾的严峻现实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必须要走上一条以追求质量为目标的新时代道路。

这个新时代,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有效投资为手段,走出一条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必须要改变我们过去熟悉的发展方式,跳出以外延式增长为主要方式的旧模式,开创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子。

七、“十五五”化工强国目标

我国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时,提出了从“十三五”开始,我们行业要迈出由石油化工大国向石油化工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什么是石油化工强国?当时提出了四个标准:一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占据行业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二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三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行业经济效率和经济收益;四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和著名品牌。在规划制定时,我们初步预估这个跨越的进程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

这一战略目标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二〇三〇年我们行业“实现”或“基本实现”石油和化学工业强国的目标,到二〇三五年再进一步实现高标准的、中国式石油和化学工业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是我们全行业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成绩,而且也是我们全行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扬鞭奋蹄的重大贡献。

八、“十五五”我们行业应该实现新的突破

在新能源领域。除氢能技术外,其他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和储能技术等,也都对我们行业技术创新为未来新能源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行业必须要走出一条脚踏实地的引领未来新能源和传统能源低碳转型的新路子。

新材料技术领域。化工新材料是当下各个国家和跨国公司都在抢占的一个制高点。当前,世界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结构功能关系为研究主线,以功能分子设计、合成到结构组装为特点的新阶段。目前化工新材料创新研究成果品种繁多,功能各异,在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生物医学材料、3D打印材料等方面都涌现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成果。有人预言,谁能在新材料创新技术上取得领先一步的突破,谁就能在今后若干年内取得市场垄断的主动权。

最近,中国工程院对我国化工新材料“断链”关键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提出了未来面向高端前沿创新的新材料“六大类十五项关键技术”。这“六大类十五项关键技术分别是:(一)高端合成树脂材料及单体;(二)高端合成橡胶;(三)高端合成纤维材料及单体;(四)高端碳纤维;(五)工程塑料如特种聚碳酸酯;(六)生物基材料(包括生物基塑料、纤维、橡胶、材料助剂等)。

生物化工技术领域。生物化工是当前世界化学工业绿色发展的前沿,也是未来化学工业一个新的战略增长点。有资料显示,目前生物基精细化工和生物基材料产量超过7000万吨,产值超8000亿元,影响下游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未来全球生物经济规模预计可达30万亿美元。当前工业生物技术的研发方向,主要包括生物催化剂、生物医药、生物材料、生物精细化学品、绿色食品及微生物基因技术等。

CO2资源化利用。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麦肯锡最近在全球化工面向未来的问卷调查中,创新挑战排在第一位的是“化工工艺创新”,排在第二位的是“人工智能辅助的化学产品发现”,排在第三位的是“二氧化碳制化学品”。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既是对全球化学工业的一大考验,也是对全球化学工业开启“技术为主”新征程的重大机遇。

精细化工领域。一是电子化学品领域。重点发展为集成电路、电子显示应用和新能源领域配套的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气、液晶混晶、先进封装材料、固态电池材料等。二是催化剂领域。“十五五”期间,我国催化剂的研发,要紧跟世界催化剂技术发展的前沿,重点在环保催化剂、生物催化剂、光电催化剂、过渡金属催化剂、燃料电池催化剂、新能源催化剂、CO2资源化利用催化剂等方面取得一批新突破,并力争在一些领域走在世界的最前列。三是医药、农药、食品添加剂领域。研究表明,未来5年,我国医疗市场需求将会以9.6%的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到2025年达到2.3万亿元的规模。在未来的医药发展中,生物制药将会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物制药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高效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化肥农药新型复合产品的需求,也都会有一个稳定的增长。四是高端化学助剂领域。高端化学助剂是精细化工产品中一类明星家族体系。 “十五五”期间,一是强化材料特性的助剂,如增韧、增强、阻燃、抗静电、导电、导热、耐热、透明、绝缘、阻隔等新型助剂;二是提高稳定性的助剂。如抗氧剂、光稳定剂、热稳定剂、防毒剂等;三是改善机械性能的助剂。如树脂交联剂、补强剂,抗冲击剂等;四是改善加工性能的助剂。如润滑剂、脱模剂等;五是柔软和轻量化的助剂,如增塑剂等;六是聚氨酯的助剂。如有机硅匀泡剂,新型发泡剂、复合助剂等;七是先进复合材料用的助剂。如润湿分散剂、偶联剂、加工助剂等;八是再生塑料高值化利用关键助剂。如稳定化11助剂、洗脱除味助剂、相容扩链助剂等。

九、“十五五”我们行业应该如何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宏伟目标。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是我们行业“十五五”规划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项重大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4 次会议上,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16字目标,紧紧围绕“企业战略、企业产品、企业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用户和市场服务 ”四大核心领域同本行业世界一流企业开展全面、深入的对标活动,采取自我诊断方式,一一对照,找出差距,提出措施,落实责任,限期整改。希望我们行业所有500强企业,都能站在世界化学工业未来发展的前沿,像灯塔企业一样,引领行业发展的未来,创造行业发展的奇迹,做出国之大者的贡献。

在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中,企业管理协会根据我们行业3万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实际,提出了“三个创建、三个一流”分层次、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即“创建世界先进水平,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创建国内先进水平,培育国内一流企业;创建行业先进水平,培育行业一流企业”,这个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是符合行业实际的。这个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可以在“十五五”期间,形成一个全方位发动,分层次培育,大中小企业联动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截至2022年底全国29 个省区市已经认定的化工园区共有630家,其中国家级化工园 区58家。目前化工园区的产值已占到全行业总产值的62%左右,预计到2025年,化工园区的产值将占到全行业总产值的70%以上。“十五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创建世界一流化工园区的目标,全力推进五大重点化工园区集群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十、“十五五”发展规划:一个目标、四大部署、四项重点

一个目标——石化强国的目标

“十五五”是由石化大国迈向石化强国目标的关键五年,因为“十五五”结束的时候就是2030年了,那时离党中央确立的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石化行业实现石化强国的目标只差54年时间了。

“四大部署”——高质量发展、新型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这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四大战略部署

1.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2.新型工业化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任务

3.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

4.全面深化改革是党中央的重要战略部署

“四项重点”——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国际合作、集群发展。

十一、AI是产业变革 “新钥匙”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新技术群落的发展,带来生产关系深刻变革。特别是面对ChatGPT等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产业领域的数字化已不再是可有可无、锦上添花,而是决定企业存亡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机器视觉、数字孪生工厂、工业机器人、智能巡检、智能监测等为代表的智能工厂建设,以产业大脑实现行业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应用以及打造智能供应链、产业链等已在多个行业落地,并以极快的速度探索前沿应用。

2012年,美国政府推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正式将先进制造业提升为国家战略,并进一步推出“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Manufacturing USA)。

2020年,欧盟发布“欧洲新工业战略”旨在帮助欧洲工业向数字化转型,提升其全球竞争力和战略自主性。

德国是最先提出“工业4.0的国家”,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德国通过安全的工业4.0智能制造模式、规避风险的智能系统、安全可靠的无人操作系统、人机交互安全技术等,实现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工厂、智慧产品的安全生产。

2017年,日本学术振兴会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化路线图”,提出确立无人工厂、无人农场技术,通过人工智能预测生产设备故障;实现人员和货物运输配送的无人化,机器人的多技能化和协调工作;普及自动化、无人化,“将人为原因的死亡事故降为零”。

中国《“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着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2025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推动装备制造、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重点行业领域数字化转型,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体系;推动智能制造单元、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强企业间业务互联和数据互通,实现网络化协同设计、生产和服务;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和应用,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京ICP备140382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