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评论
Editor's comment
本文聚焦于聚酯纤维(PET)在纺织品中的循环回收技术,探讨了三大回收路径如何推动时尚产业向可持续转型。全球每年产生超9200万吨纺织废弃物,PET回收技术通过分解与重塑纤维,有效减少碳排放与资源浪费。多个国际品牌如已开始广泛采用回收聚酯,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虽然在原料复杂性、基础设施和成本方面仍面临挑战,但在政策支持与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的推动下,PET循环回收市场正展现出强劲增长潜力,成为实现纺织行业“闭环循环”的关键突破口。
Patagonia、H&M等知名品牌已率先投入回收材料使用。随着欧盟将于2025年强制推行再生材料含量标准,这一领域正加速发展。不过,材料复杂性和回收成本仍是主要瓶颈。本文将深入剖析纺织回收技术的演变历程、关键创新、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
— 1—
·化学回收 :通过分子层面分解纤维结构(如聚酯)并重新聚合,生成与原材料相当的新纤维。
·机械回收 :通过物理方式(如粉碎、拉丝)回收纤维,适用于纯棉等单一材质,但回收纤维质量较低。
·生物回收 :使用酶或微生物分解纤维,能效高、更环保,尤其适用于混纺材料,但尚处早期阶段。
考虑到纺织行业每年造成12亿吨CO₂排放,远超航空和航运的总和,推动回收技术落地已刻不容缓。随着技术进步,混纺和合成纤维的回收正变得日益可行。
— 2—
早期的纺织回收以手工和机械为主,主要是将旧衣服改造或制成填充材料。随着工业化和合成纤维的出现,混纺结构增加,传统回收效果逐渐受限。
20世纪末,化学回收崛起。Aquafil率先实现尼龙6的高质量回收。2012年,Renewcell推出以棉为基础的化学回收材料 Circulose,Eastman则于2021年商业化分子级聚酯回收。这些变革为今日的高端纺织回收技术奠定了基础。
— 3—
.机械回收 适用于100%纯棉等单一纤维,操作简单但纤维强度低,多用于保温层、隔音材等低值产品。对混纺面料回收效率不高。
.化学回收 可将聚酯、尼龙等合成纤维还原为基本单体,如TPA(对苯二甲酸)和EG(乙二醇),再重聚成优质新材料。代表技术包括:
·Eastman的PRT技术(Kingsport工厂年产11万吨,2025年目标达2.5亿磅)
·Syre 的BHET → PET 工艺(预计2025年北卡罗来纳试点年产1万吨)
·Reju 的VolCat工艺(预期碳排减少50%)
.生物酶解回收 Samsara Eco的EosEco™技术可低温低压分解尼龙和聚酯,能效高、碳足迹低。尽管仍处实验与试点阶段,但有望解决混纺面料回收的技术难题。
此外,AI分拣、红外扫描等智能技术正加速提升回收效率,为未来规模化提供支撑。
— 4—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Evrnu 的 NuCycl 酶解纤维生产,碳足迹仅为传统粘胶纤维的1/10,展示出生物法的巨大潜力。
— 5—
不同技术路径的工艺流程如下:
·化学回收 :废料分选 → 化学解聚 → 单体提纯 → 再聚合 → 纺丝
·机械回收 :收集 → 粉碎 → 清洗 → 梳理成纱
·酶解回收 :施加酶 → 聚合物降解 → 分离与提纯 → 直接使用或重聚
·棉类回收 :切碎棉料 → 化学处理 → 提取纤维素 → 溶解纺丝
各自优势不同:化学和酶解能得到高质量纤维,但基础设施要求高;机械法成本低,但适用范围有限。
— 6—
尽管技术不断进步,回收仍面临以下难题:
·原料复杂性 :染整工艺与混纺结构使得材料难以纯化处理。
·基础设施不足 :纺织废弃物尚未进入专业化分类体系,回收效率低。
·成本居高不下 :再生纤维价格高于原生材料,缺乏经济性优势。
·技术尚未成熟 :许多新方法仍处试点阶段,商业化路径尚需验证。
·法规与政策差异 :除欧盟外,全球缺乏统一激励机制。
·消费习惯未转变 :快时尚导致过度消费,源头减量仍需引导。
因此,行业协作、政策扶持与消费者教育缺一不可。
— 7—
·Patagonia :与Circ、Eastman合作,每年回收近8000磅旧衣材料。
·H&M :与Syre达成6亿美元、为期7年的最大回收聚酯采购协议。
·Levi's :501牛仔裤中16%采用Renewcell的Circulose。
·Lululemon :推出Samsara酶解尼龙夹克,市场反响热烈。
·Goodwill :与Reju合作,为回收企业提供稳定废料来源。
这些案例证明:高性能与环保可以并存,市场已开始认可“再生材料≠低质低价”。
纺织回收技术正从边缘走向主流,推动时尚产业从“资源消耗者”转变为“循环倡导者”。无论是化学法的高效提纯,还是生物法的低碳路径,未来的时尚正在被重新定义。
通过政策、科技、资本与消费者的共同推动,纺织行业有望实现真正的绿色转型。让一件旧衣的终点,成为新衣的起点——这就是循环经济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