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生物基复合材料正异军突起,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下,全球都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生物基复合材料凭借其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来源可再生等特性,备受关注。国家也对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开展的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二批)工作,为生物基复合材料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剖析生物基复合材料的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将从行业概述、热点趋势、相关政策、国内外头部企业、具体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多个维度展开,全面解读这一蓬勃发展的领域,以期为从业者和关注者提供有益参考 。
生物基复合材料(Bio-based Composites)是指以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为原料,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这类材料通常由生物基基体(如生物塑料、天然树脂)和生物基增强体(如天然纤维、纳米纤维素)组成,旨在结合各组分的优势,同时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影响,具备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性、来源可再生等显著优势。
核心组成
1.基体材料
· 生物塑料:如聚乳酸(PLA)、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淀粉基塑料等,来源于玉米、甘蔗等农作物。
· 天然树脂:如松香、木质素等,提取自植物或农林废弃物。
2.增强材料
· 天 然纤维:麻、竹纤维、椰壳纤维、木纤维等,提供机械强度。
· 纳米纤维素:从木材或细菌中提取,具有高强度、轻量化特性。
· 甲壳素 /壳聚糖:来源于虾蟹壳或真菌,具有抗菌性。
具体分类
· 天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如木塑复合材料、竹塑复合材料等。
· 生物基聚合物复合材料:如聚乳酸(PLA)、聚羟基烷酸酯(PHA)等。
· 生物矿物复合材料:如壳聚糖、胶原蛋白等。
主要材料介绍
u聚乳酸(PLA):聚乳酸是一种生物可降解的热塑性聚酯,由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如玉米、甘蔗等)发酵制得的乳酸单体聚合而成。它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加工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在自然环境中可被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友好。聚乳酸在生物基复合材料中应用广泛,可用于制造一次性医疗用品、包装材料、组织工程支架等。但聚乳酸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结晶速率慢、脆性大、降解周期难以精确控制等,常通过与其他材料复合或改性来改善其性能。
u聚羟基脂肪酸酯(PHA):聚羟基脂肪酸酯是一类由微生物合成的细胞内聚酯,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光学活性、压电性等多种优良特性。PHA 的种类繁多,不同结构的 PHA 具有不同的性能,可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在生物基复合材料中,PHA 可作为基体材料与其他增强材料复合,用于制造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医疗器械、药物缓释载体等。
u聚氨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磨性和弹性。在医疗领域,常用于制造人工心脏瓣膜、血管支架涂层、伤口敷料等。例如人工心脏瓣膜,聚氨酯材料能模拟人体组织的弹性,使瓣膜开合更接近自然状态,减少对血液的损伤;在伤口敷料方面,其良好的透气性和柔韧性有助于伤口愈合。
u医用聚醚醚酮: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强度高、刚性好,同时生物相容性佳、耐化学腐蚀性强。常用于制造人工关节、脊柱植入物等骨科医疗器械。如人工髋关节,聚醚醚酮材料能承受人体运动产生的压力和摩擦,长期稳定性好,降低了植入物松动、磨损等风险。
u壳聚糖:壳聚糖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是一种天然阳离子多糖。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抗菌性、生物可降解性以及促进细胞黏附和增殖等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壳聚糖常用于制备伤口敷料、药物载体、组织工程支架等,有助于伤口愈合、药物缓释以及组织修复与再生。
在生产工艺上,常见的制备方法有熔融共混、溶液共混、原位聚合等。这些工艺能够有效调控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使其在强度、韧性、降解速率等方面达到理想状态,以适应不同医疗器械和医疗场景的使用要求。例如,通过熔融共混法将聚乳酸与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可显著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生物活性,用于制造骨修复材料。
从市场规模来看,生物基复合材料市场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据MarketsandMarkets统计,2023 年全球生物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约为15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约3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CAGR)为15%以上。地区层面,中国市场在过去几年变化较快,据 QYR(恒州博智)的统计,2023 年市场规模为 1180.18 百万美元,约占全球的 32.90%,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4656.51 百万美元,届时全球占比将达到 56.19%。在生物基复合材料细分领域,以生物基尼龙为例,2022 年全球生物基尼龙市场规模超过 25 亿元,2025 年生物基尼龙市场空间预计有望超过 216 亿元。
国家对生物基复合材料所在的生物医用材料产业高度重视。此次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监局联合开展的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二批)工作,聚焦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重点方向,其中生物基复合材料作为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分支,迎来发展契机。政策鼓励材料生产企业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组建上下游联合体进行攻关,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单位给予支持,通过 “赛马机制” 激发创新活力,并提供政策支持和投融资对接服务,助力生物基复合材料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近年来,为推动生物基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国家层面,《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对生物基材料产业进行整体规划,明确生物基复合材料在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流入。《“十四五”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基复合材料凭借可再生、可降解等特性,契合规划要求,为其在包装、建筑等下游领域的应用拓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有助于提升市场认可度。《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 - 2025 年)》针对生物基复合材料,提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拓展应用领域等具体任务,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市场规模扩大。
这些政策从多个维度助力生物基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在技术创新上,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市场拓展方面,通过绿色采购、标准制定等措施,增加市场需求,规范市场秩序;产业培育上,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降低企业成本,吸引更多企业进入,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从而推动生物基复合材料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1.美国 3M 公司:在生物基复合材料领域,3M 利用其在材料科学方面的深厚积累,开发了多种用于伤口护理和医疗设备的生物基复合材料产品。其产品以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一些含有生物基成分的伤口敷料,能够促进伤口愈合、防止感染,同时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贴合性。
2.德国巴斯夫:巴斯夫在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研发上投入巨大,其开发的生物基聚乳酸等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通过不断优化材料性能和生产工艺,巴斯夫为生物基复合材料在医疗器械、包装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高质量的基础原料,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巴斯夫单体业务部宣布位于上海的聚酰胺 6(尼龙 6)生产装置已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 ,现可供应生物质平衡 Ultramid® BMB CertTM 聚酰胺 6 和 Ultramid® Ccycled® 聚酰胺 6,以及聚酰胺 6/6.6 共聚产品。
1.金发科技:作为国内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金发科技积极布局生物基复合材料领域。公司研发生产的生物基改性塑料等产品在医疗包装、部分医疗器械部件等方面得到应用。金发科技依托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化能力,不断拓展生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范围,提升产品性能,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2.凯赛生物:全球代表性的合成生物制造公司,深耕合成生物学领域。自主研发并实现了系列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生物丁醇、生物基戊二胺、系列生物基聚酰胺及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等多种创新产品的核心技术突破与规模化生产。其连续纤维增强耐高温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可应用于汽车多个组件,包括电池壳体、底护板等,以及建筑围护结构和内装材料。
3.蓝帆医疗:蓝帆医疗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在生物基复合材料用于心血管介入器械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公司研发的生物基涂层支架等产品,结合了生物基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传统金属支架的力学性能,提高了心血管介入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在包装、汽车、建筑等领域,可持续发展成为核心。包装行业受环保意识和政策推动,生物基复合材料应用越发广泛。苹果公司与瑞典研究机构合作的生物基发泡材料,以及巴斯夫的生物质平衡型材料,都减少了对化石资源的依赖,简化回收流程,降低碳足迹。汽车行业追求绿色转型,生物基材料在内外饰件和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上应用不断拓展,既满足轻量化需求,又提升环保性能。建筑领域,生物基材料因可再生、可降解、污染少,且具备轻质高强、保温隔热等性能优势,在建筑围护结构、内装材料等方面应用逐渐增多,符合绿色建筑趋势,能降低能耗,提升居住体验和环境质量。
生物基复合材料未来发展方向明确且前景广阔,将在高性能、多领域、可持续方面不断突破。
一方面,改进原材料选择,挖掘更多性能优异的生物基原料,优化其组合配方;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复合工艺,精确调控材料微观结构,让生物基复合材料强度更高、韧性更好、生物活性更强,满足高端植入性医疗器械长期使用需求,在高端医疗市场占据更大份额。
应用领域拓展和跨学科融合将成为发展重点。生物基复合材料会从现有医疗、包装、汽车、建筑、电子等领域,向农业、航空航天等领域进军。例如在农业,用于制造可降解农膜,减少土壤污染;在航空航天,减轻飞行器重量,提升性能。同时,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将深度交叉合作,借助各学科优势开发出功能更强大、应用价值更高的产品。
绿色可持续发展始终是核心方向。未来会更加注重原材料的可持续获取,开发更多源自可再生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在生产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并且完善材料回收利用和降解机制,确保生物基复合材料从生产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都符合环保要求,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